“以前烤200斤干果要守3天,遇到下雨天还担心发霉,价格也上不去。”说起过去加工草果的难处,腾冲市腾越街道下勐连村的草果加工户董宝云至今仍满是感慨,这也是困扰了村民们加工草果的“难题”。
如今走进下勐连村,往年“家家熏烤、户户晾晒”的景象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崭新的智能生产线。草果被送进车间,经过清洗、烘干、筛选,一气呵成。这个有着四十年草果种植历史的村寨,正悄然迎来一场“智”变,草果经精准烘干后的味道格外香浓。

从“守夜烘烤”到“一键加工”
下勐连村的草果种植始于20世纪70年代,如今种植面积超3000亩,产值400多万元,是全村90%农户的“饭碗”。但长久以来,“烟熏火烤”的传统加工方式不仅效率低、受天气影响大,品质也参差不齐。
转机来自一条智能化生产线——采用电力和生物质燃料结合的方式,能精准控制温湿度,日处理鲜果15吨,加工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2倍,干果出品率也从23%提高到26%。
“现在只要把鲜果送进去,自动化加工,干果从另一头出来,又干净又香,品质能达到药厂采购标准,每公斤收购价可以多卖2元钱!”车间负责人董家斌笑着说。

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全村一起干”
“我们村集中了全市60%的草果加工户,但各家规模不同,以前多数都是各自为战。”下勐连村党支部书记董诗伟说道。
智能生产线落地后,村里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带头人+农户”模式,由经验丰富的带头人统一运营,不仅能满足自己加工,也收购周边农户的草果成品,统一销售,设备还能租借给其他农户共享。
“以前还要自己去找销路,现在好了,自家门口又有加工处、又有销路!”农户姚澍昌喜滋滋地说道。
自10月投产以来,生产线累计加工鲜草果200余吨,产出干果22吨多,加工环节收益达4万元,较往年增长近50%。

小小红草果,变身“黄金产业”
从传统的木柴竹笆火笼到钢丝网,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烘烤,下勐连村的草果产业在科技赋能下,实现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的跨越。

这条智能生产线不仅用于草果,还能加工多种中草药。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,带动200多人灵活就业,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。
未来,村里还将继续拓展草果、乌梅、中草药等销售渠道,辐射带动全市草果加工生产,推动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,走集约化、规模化之路,让小小“红草果”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“金果子”。